幸福的減法

康健第049期2002/12/01黃惠如



幸福從來不是成長、不是數字、不是加法……
這是第一次,貧窮可能淹到你家門口。
 
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去年是台灣第1次家庭的可支配所得不但沒有成長,反而下降的一年。令人不平的是,並非所有人都窮了,最有錢的前1/5家庭,所得反而逆勢成長。貧者可能愈來愈貧,富者愈來愈富,中產階級成為新貧階級。
 
所得縮水,不確定感卻高昇。《天下雜誌》的國情調查顯示,有2/3的人恐懼自己或家人會失業。如果經濟持續看壞,每個人心中有隱隱的恐懼,電視新聞裡,老闆毫無預警資遣人,人資部門押著你整理雜物,捧著箱子走到門口,就已經幫你叫好計程車了,這幕景象有一天會落在自己頭上。
 
內有憂患,外也不平靜。恐怖主義一夕炸毀了象徵資本主義的雙子星,也讓巴里島瞬間變色,原來不可捉摸的「恐怖」也可能發生在身邊。那個繁華似錦的年代已經不在。


由奢入儉難

但經濟一直直線成長,將成長神話視為當然,從沒經歷過衰退、停滯的台灣人,更顯得恐慌、不適應。「由奢入儉難,難在心情,難在準備不及,」有10幾年財經記者經驗的彭蕙仙形容。
 
無可否認,經濟發展有榮有枯,可能是常態。《小即是美》的作者經濟學者修馬克(E. F. Schumacher)指出,「生命不是直線邏輯所能包納,生命走的是曲線邏輯,」

經濟發展只能「到某種程度」;生命只能複雜「到某種程度」,而這些程度要比一般人想像的要保守太多。如果渴求確定感,也可能是緣木求魚。
 
去年達賴喇嘛訪問台灣,有人提問未來世界充滿不確定,如何保有內心的快樂與希望?「未來永遠是不確定的,」達賴喇嘛的第一句話。
 
好吧,就算這一切都不是出了差錯,現實就是如此,但要怎樣才能找到那微小的幸福?


財富如健康

首先要問金錢真和幸福有關嗎?
 
《追求幸福》的作者大衛.梅爾(David Meyer)曾對此做過研究。富國(如1980年代的西德)人民真的比沒那麼有錢的國家的人民(如愛爾蘭)快樂嗎?以及美國100大富人真的比中產階級快樂嗎?
 
他的答案是「不、不、不,還是不,」他解釋,財富就像健康一樣,一旦缺少會讓你的生活陷入悲慘,但如果需求被滿足,擁有愈多,滿足愈少。
 
更糟的是,許多人用自己擁有多少來評斷自己的價值,商業、投資心裡學專家莫因(Donald Monie)博士說。
 
「不能改變自我形象和生活方式的人,將永遠面對償不完的債務,」莫因博士擔憂,因為再也無法賺過去花費所需的錢。


真實呈現自己

《追求幸福》作者梅爾博士說,接受你自己,做真正的自己,但唯一的問題是:「你的生活方式真能呈現你自己嗎?」離開往往是檢視過往生活的好方法。陳淑美到紐約遊學,由於沒有收入,存款是倒著數,不免過著苛省的生活。
 
她在台北工作忙,從不開伙,巷口就有7-Eleven,連冰箱都懶得買。到紐約後,一天3餐都自己動手,有一次去唐人街買個便當當中餐,便當的剩飯還當晚餐,翻出冰箱的四季豆及味噌湯包,和著半熟的雞蛋,做了日式雜炊粥。她都不敢相信,沒錢竟然會激發自己做菜的潛力。
 
但一到假日,好的表演從不放過,雖然永遠買最便宜的票,也和好友嚐遍多國美食。這樣縮衣節食的活,很難受嗎?她偏著頭想想,好像也不會。她為自己下結論:原本在台北,都是迷迷糊糊活,因為錢每個月會進來,根本不需要想自己要什麼?錢要花在哪裡?
 
鄰近的日本經歷了比台灣更久的不景氣,作家劉黎兒觀察,日本人早就知道什麼是奢華世界,只不過要進入那樣的世界,只會更累、更無聊。所以現在流行「一點豪華主義」,有女人平常節省,卻花錢在週末旅行來疼惜自己;也有男生平常連一杯咖啡都捨不得喝,卻捨得將錢花在業餘賽車上。



數算後珍惜

文化評論者平路在這當口提出反思,一路匆忙趕路的台灣人,正好有個頓點,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我現在有什麼?我又要什麼?「數算所擁有的,才能珍惜,」她強調。
 
原本在生態基金會工作的何偉敏到中美洲自助旅行回來後,打開自己的衣櫥,嚇了一跳「我怎麼有那麼多衣服?」旅行途中,行囊儘量簡約,發現自己衣服實穿、耐穿的也不過那幾件。回國後,也儘量以實穿、耐穿的標準購衣,朋友見她反而有平實的歡喜。
 
而且優質生活也非金錢打造。優質代表一種品味、一種情趣,在人生無論順境、逆境,都進可攻、退可守。「『進可攻』代表能用品味和情趣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退可守』代表你即使什麼都沒有,還可以擁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台大外文系教授齊邦媛為文表示。
 
SOHO族林麗玲覺得過去台灣缺少美學教育,所謂印象派、達達主義只是求學時代需要背誦的名詞,現在她讓自己每3個月「找一個小東西鑽進去」,找到學習的幸福、美好的沈迷。
 
若靜下心想想自己的幸福瞬間,往往也就是某個靜夜、某一杯茶、某一本書或某一個人。「幸福從來不是加法,而是減法,」平路提醒。有人已經開始嘗試從加法的牢籠裡解脫,學會簡化生活。
 
中時晚報副總主筆、《幸福時光》的作者彭蕙仙就有方法從電視100多個頻道中跳脫。每個月當她收到有線電視通訊雜誌,總會先翻到幾個重要頻道,把這個月預備想看的節目圈起來,記在記事本裡。時間到了,打開電視,一部好電影、一個自然紀錄片,帶給她無比的豐富與幸福。
 
日本幕府末期歌人橘曙覽,35歲前後將祖先家業財產讓予弟橘曙宣,自己退隱至南足羽山,寫下貧窮生活中幸福剎那的和歌。
快樂是如意靜觀山水時
快樂是讀書困倦識者叩門時
快樂是客人來訪瓢中有酒時
 
「經濟狀況不是永久,」商業、投資心理學家莫因博士說,重要的是在不安焦躁中,側耳傾聽內心幸福的迴音。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上午8:44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我不怕變窮但怕落伍

天下雜誌第259期2002/09/15陳雅惠


范可欽,匚合創意公司負責人、40歲、離過婚,目前單身;可能是台灣最有話題的廣告人。自己創立的廣告公司只有10個人,但1年創造2億營業額。假如用5分法劃分這個社會,他必定屬於收入最高的第5級那一群……。


有錢人就是比窮人更容易有錢。有錢人的錢光是放在銀行生利息就比窮人所得多。有錢人投資的時候可以控制市場,也容易借到錢。有錢以後更容易有權,就可以控制賺錢管道,同時影響這些管道朝對他有利的方向移動。


我不喜歡貧富差距太大,有2個原因。第1,貧富差距繼續拉大,社會道德基礎會崩盤,笑貧不笑娼,色情、犯罪率都會提高。第2,就是價值觀會錯亂,有錢人和一般人的距離遙遠,是平常人永遠不能觸及的禁忌。記得我小時候住在眷村旁的小巷子,有個大官住巷口,大官的房子有一個大紅門。每次經過大紅門,我爸就告訴我,「這是有錢人」。感覺他們屬於另外一個世界。

現實來說,中產階級興盛的國家,對我們這個行業(廣告業)是最好的模式。我不怕變窮。對我來說,財富像下雨,一個傾盆大雨就有錢了。我不怕窮只怕自己落伍,落伍就是失去競爭力。

你不在這個行業,不懂我的恐懼。當有人走進公司把錢拿到面前,你卻不會花,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失去競爭力就失去影響力,對我來說,要做一個廣告引起別人注意不難,但是怕別人不覺得你可以做這件事,那時就等於被淘汰,就算有老本也會怕,因為怕被邊緣化。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上午8:43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中產階級的新貧恐慌

挑戰貧窮時代1:台灣現況

天下雜誌第259期2002/09/15陳雅慧

去年,台灣4/5的家庭可支配所得都縮水了,收入最低的1/5家庭,更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以個人來看,所得最高1/10的所得,是最低1/10的61倍多。在貧富差距的壓力下,台灣面對前所未有的貧窮問題, 中產階級也變成「新貧」階級,感染到擔心愈來愈窮的恐慌氣氛……

在台灣,已經快被大家遺忘的一種感覺─貧窮,像颱風帶來的暴漲洪水,沒有預警地淹到了每一個人家門口。多數的台灣人,一直相信明天會更好,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富有。但去年一連串的統計數字,讓我們不禁開始懷疑這樣的信仰。

去年第1次,台灣家庭的可支配所得不但沒有成長,反而下降2.5%,從民國89年的89萬降為86萬8千元。台灣的窮人也變多了,去年低收入戶數成長10.3%,創歷史新高,達15萬3千戶。若把台灣所有家庭依可支配所得高低分成5級,有4/5家庭的所得都倒退。


1/5的家庭入不敷出
除第5級家庭可支配所得正成長外,第2級的家庭所得退回到7年前的水準、第3級的倒退5年、第4級倒退4年。而所得最低的第1級家庭,在去年更前所未有面臨了入不敷出的困頓局面。

根據主計處調查,這134萬戶收入最低的家庭,去年的平均可支配所得(扣除利息和社會保險支出後的所得)只有27.9萬元,比前年31.5萬元下跌11%。不但收入減少,而且入不敷出,消費和可支配所得的比率是101.6%,意思是說,每100元可支配的所得必須面對101.6元的消費支出。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變窮了。有錢人就算面對去年經濟負成長2.18%,所得還是繼續逆勢成長。收入最高的前1/5家庭,去年可支配所得從174.8萬成長到178.5萬,也是唯一所得成長的一群。


中產階級嚇到了!
就在2萬名勞工頂著37度的大太陽,上街頭抗議健保漲價的同一天,敦化南路上,一家英國精品店玻璃門上悄悄貼張3折起的海報,裡頭擠得滿滿都是裝扮入時的少婦。一雙雙打折後還要5千元以上的鞋子、上萬元的包包,堆得滿坑滿谷,像是夜市拍賣的攤子。平日優雅的店員面對川流不息的顧客,語氣透著些許不耐。

2個對比的畫面,反映出台灣面對的一個警訊─貧富差距擴大。去年,台灣收入最高的前1/5家庭,和最低1/5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差距近6.4倍,金額將近151萬。「這樣的差距讓中產階級嚇到了!」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說。

在貧者愈貧的恐慌氣氛中,衣食無虞的廣大中產階級也被感染,擔心未來會變成新貧族。幾位青壯年的國立大學教授都不約而同擔心,「等到我退休時,一定領不到公務員的月退俸,只能靠自己。」

事實上,引起這陣「新貧恐慌」的,是個人的相對被剝削感。撇開家戶的統計,主計處只針對所得個人的分析顯示,個人的所得差距也在急速擴張中。把全台灣的所得者更深入細切成10等分,所得最高前1/10的人,是所得最低1/10的61.3倍。這個數字也刷新紀錄。在民國65年,這個倍數是16.1倍,民國85年是24.4倍,去年也只有38.9倍。

貧富差距在去年1年之間,急速拉大的重要原因就是,收入最低者的一群人,在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中,被殘酷地淘汰了。中間的中產階級則是慢慢變窮,只有最有錢的人不怕不景氣,有本事錢滾錢不斷成長,也讓他們的財富佔所有人財富的比例愈來愈大。
所得最低1/10的人的全部所得,在民國65年還佔所有人所得的1.6%,到去年只剩下0.5%。收入最高前1/10的所得加總,佔總所得比率則從民國65年的25.9%,悄悄升到28.7%。表示台灣所有的財富,近乎有1/3都進了這1/10有錢人的口袋。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在去年台灣經濟負成長的時候,許多金融機構還是針對有錢人推出專業投資理財顧問的「財富管理」新業務。8月,一家外商銀行花了上百萬美元,全新裝潢貴賓理財中心。在設計周到體面又有高度隱私的空間裡,「每一張椅子都是針對東方人專門設計、獨一無二。林蔭大道最漂亮的街景留給我們的貴賓,」銀行標榜。


只有電子業!
有錢人也因為資金雄厚,加上掌握了最多的資訊和管道,在投資的世界立於優勢。花旗銀行分行暨投資業務負責人管國霖舉例,雖然去年的投資環境很不好,但市場上還是有很安全、收益達4~5%的債券可投資。但要購買這樣的債券,每筆交易金額至少要2萬美元,不是一般人都有能力投資。

所得分配快速失衡,有幾個結構性的原因。台灣產業發展失衡是其中之一。過去10年,傳統產業外移,剩下電子資訊業獨撐台灣的經濟成長率。90年代,勞力密集的紡織、消費電子、玩具、塑膠產業對GDP的貢獻高達4成,也創造了就業機會。但是這些產業外移後,電子業接棒,到了2000年,過去勞力密集的製造業產值減少6成,雇用的人數也只剩下一半。這些傳統產業失業的勞工卻無法轉向高科技產業。

8月底在世貿大樓有熱鬧的電信展,會場擠得水泄不通。但是,參觀電信展覽的人很少會往樓上走,樓上一間間的展示空間,正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國際櫥窗。「以前要進來展示,至少得排隊2年,現在大概有2成的展示間空著,你看4樓背面全部空著,」午餐時間,台灣銀行世貿中心分行經理王俊德和裡頭的中小企業老闆落寞的聊著。


有錢人不繳稅的警訊
去年台灣失業率4.6%,平均每個月有45萬失業人口。這些失業人口中,將近一半是因為「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而失業。無業家庭在前年就已經佔總戶數的13%,去年又繼續上揚,更讓收入最低的窮人翻身困難。

稅賦結構的不公平,是所得失衡的第2個原因。

從全台灣所得者的所得來源分析,去年只有54.3%的所得來自受雇人員的薪資報酬;產業主所得則佔了15.9%。但是在綜合所得稅的來源上,受雇人員繳的稅比率高達7成,產業主所佔的比率僅5.3%。

目前政府考慮免除的遺產稅,其實也是另外一種富人稅。但是透過各種合法的避稅管道,去年財政部只收到72億的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到總稅收的1%。「遺產稅收不到,是法令出問題,怎麼可以說收不到就免掉。是不是小偷抓不到,就讓小偷合法?」說著說著,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黃世鑫就生氣起來。

知識經濟在台灣發展,所帶動的「數位鴻溝」、「知識鴻溝」,也在近幾年成為拉大所得差距的幫兇。2年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曾經憂心忡忡地指出,知識經濟的發展結果,造成贏者圈只集中在有限的人口,並且拉大和其他社會成員的距離。


知識經濟的警訊
根據主計處依前年資料推估,在高所得家庭中,18到23歲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是59%,但是在低所得家庭中僅有3.7%。「假如受教育都被經濟問題影響,階級移動就會凝固,將造成更大的不安和騷動,」台大法學院副教授顏厥安分析。

低收入的家庭,也因為經濟拮据,無力投資在讓自己未來有可能晉升中產階級的工具上。譬如家戶所得最低的一級,家用電腦的普及率和最高收入相比是12.8%比82%、上網比率是7.7%比70%、訂報比16.3%比60.1%、訂閱期刊比率2.1%比31.5%。

龐大的中產階級現在都被迫面對「新貧」狀態的不安,尤其對未來更充滿不確定的焦慮。


新貧階級興起
社會底層收入最低的一群,每年可支配所得入不敷出,必須動用過去累積的儲蓄。他們沒有什麼改變未來的能力和契機。去年收入最低一級的家庭儲蓄率是負的1.6%。「儲蓄可以撐多久?估計最多2、3年吧!以後怎麼辦?這將會是社會不安的來源,」辛炳隆說。計程車司機蔡明輝有3個小孩,分別是20歲、19歲、15歲,沒有人念大學。他估計,以目前收入,「小孩真的要念大學,我就得『跑路』了!」

中產階級最害怕貧窮,但也慢慢變窮。從主計處所得收入者10分位的統計中,第5級到第8級的中間所得者,過去25年來,所得佔全台灣所得大餅的比例都微幅縮水2%。也因此,連收入穩定的軍公教人員也很清楚,現有的福利制度一定不可能維持到未來。
連最有錢的一群菁英,這些適應力最強、最懂得如何競爭的贏家,在新貧的氣氛籠罩下,也擔心會被淘汰,跌出贏者圈。

曾經替民進黨、國民黨都做過廣告的匚合創意公司負責人范可欽,自己10個人的公司每年創造營業額2億。已經很習慣自己在贏者圈裡的地位,他也承認,「我只怕落伍,害怕聽不懂別人的語言,怕被社會邊緣化。」

從收入最高者到中產階級,都對新來的「貧窮」感到很不舒服。對自己未來的收入不樂觀、對未來生活環境不看好,是台灣「新貧」階級的共同隱憂。也有人提醒,不應該只將「所得」和「財富」當成幸福的唯一指標。聯廣執行創意總監陳芳楠就認為,過去,多數台灣人眼裡的價值只有「錢」,因此不擇手段追逐財富,犧牲其他的價值。「台灣人窮到只有錢,」陳芳楠非常贊成這種說法。

雖然如此,逐漸成為主流的新貧階級,慢慢變成中產階級的同義詞。顯然,也會是未來2到3年,大家最關心、也最擔心的趨勢。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上午8:42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迷途?失策?

天下雜誌第259期2002/09/15


夏日的靜美顏色褪盡,只留下許多無從回答的疑問。是什麼在慢慢浮現?是什麼在逐漸隱沒?是誰在真正決定著取捨?是何等強烈的渴望終於有了輪廓?我們的一生,究竟能完成些什麼? ─「詩成」《迷途詩冊》席慕容

多數台灣人一直相信,明天會更好,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富有。但是,去年一連串數字,讓我們不禁開始懷疑這個信仰。
 
去年第一次,台灣家庭的可支配所得不但沒成長,反而下降2.5%,台灣貧窮戶數的成長也創歷史新高,而且有1/5家庭是「入不敷出」的。有信心的中產階級突然嚇到了:到底這個趨勢會持續多久?我們的老年會如何?我們會不會成為這個社會的「新貧階級」?
 
誰該為這樣的恐慌負責?可以做什麼來縮短這樣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事實上,這樣的氛圍讓許多人第一次想到自己的老年,更多人已經開始為進入初秋的台灣經濟擔心:這個經歷生物學上「初老」(45~59歲)的賺錢機器,應該怎樣因應自己的「成熟」?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上午8:41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零利率,還能退休嗎?


退休的公式改變了,存1千萬夠退休嗎?為什麼退休變成中產階級的集體焦慮?

天下雜誌 第255期2002/07/15陳雅慧



我們還能退休嗎?
每天朝九晚九工作、每月投資共同基金、每年繳全家保險費、偶爾買買電子股、存定存……諷刺的是,辛苦累積的退休老本,部分隨網路經濟變泡沫,部分被美國上市公司財務醜聞波及,部分因拯救資本市場的降息政策而縮水。
 
原本這些辛苦工作累積的錢,是希望以後自己和下一代可以不必太辛苦。但這2年因為股市崩盤、經濟惡化,好像白忙了一場。「去年股市一搞,現在離原定的退休計劃很遠。在台灣,沒有什麼社會福利保障,退休都要靠自己,有很強的不安全感。而且懂的投資工具又不多……」42歲的廣告公司創意總監說。


萬一,歷史錯了怎麼辦?
6月底,中央銀行再度降息一碼,重貼現率出現了歷史上從來沒有的數字1.875%。7月,美國股市一再破底,台灣也一度跌破5千點。強勢貨幣美元也變弱勢。對歐元跌、對日元跌、對台幣也跌,美國經濟學家梭羅也嚴峻預測,「美元匯率可能在某個時間急轉直下。」
 
去年,全世界權威的經濟學家和預測機構,都鐵口直斷今年景氣將回春。但一連串經濟預測無法掌握的企業醜聞卻接二連三,就像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垮市場了信心,也迫使政府繼續降息,支撐憂鬱的景氣。而且,這一次的不景氣與過去完全不同。過去可以用「循環」解釋總體經濟變化,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甦。此刻都不靈光。
 
「以前沒有懷疑過未來,但現在對未來的懷疑達到極致。萬一,歷史錯了怎麼辦?」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語氣急促中透著焦慮。
 
美國社會學大師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在《天下》的專訪當中就指出,過去中產階級財富成長很快,因此對生活品質要求高。但是,在目前的世界體系中,中產階級最容易受到變動影響,因此愈來愈不滿。而且因為中產階級過慣優渥生活,不喜歡生活品質「下降」,面對變動,產生極大的不適。
 
台灣的數字也印證了這樣的觀察,譬如,面對高壓力的工作,台灣人愈來愈希望提早退休。主計處統計,民國89年,50歲到59歲退休的人數已佔總退休人數43%,是10年前的2倍。60歲到69歲退休人數雖然仍是最高,佔49%,但卻已從10年前的74%急遽下降。


中產階級的集體焦慮
中產階級提早退休的夢想,是為了彌補過度工作的遺憾。「現在工作的壓力都很大,希望早一點退休,趁著還有體力的時候享受人生,」住在龍潭渴望村的一位女性白領高階主管說。
 
但是,她和一群朋友聊天的時候卻覺得很沮喪,累積的資產放在哪裡都不對。股市風險太大;存定存,不到2%的低利幾乎被通膨吃掉。置產出租,也因為低利率誘使租房子的人去買房子,市場變得不確定……。
 
退休,在此刻,變成中產階級的集體焦慮。財富縮水,更讓提早退休的計畫變成海市蜃樓。美國那斯達克指數從2000年3月近5千點跌到1千多點,台灣股市也從2年前最高1萬點折半。去年,台灣製造業的平均薪資,首次負成長1.46%,今年繼續縮水。「兒子今年在英國讀碩士,學費要新台幣1百多萬,怎麼能退休?」在公營銀行工作30年,原本計劃提早退休的王經理說。
 
中產階級面對這種集體焦慮,還是必須即時對焦慮說:「夠了!」「又不是世界末日,景氣總是會好轉,」即使經歷公司的重大危機,勤業會計師事務所總裁魏永篤還是不絕望。
 
35歲的瑞銀華寶證券助理副總裁曾慶瑞也很實際,「至少現在還有工作,有機會重頭再來。」曾慶瑞的姊姊和姐夫都在矽谷的高科技公司工作。經歷2年的股市空頭,原本的退休金也都大幅縮水,但是唯一的希望也是─還不到40歲。雖然有時我們會懷疑自己努力工作,白忙一場,但面對未來,最好還是拋棄悲觀,積極尋求辦法。


退休焦慮的6大解藥
晚上不到八點,幾個月前還是忙碌不堪的外商證券公司高級主管,卻早已下班,在高爾夫練習場揮杆。「現在,就算最積極的投資人,投資股市的錢,也不要超過所有資金一半。」他的建議反常保守。「現在,投資自己最好!」他繼續揮杆,為保得青山在而投資。就連最積極的證券公司主管,也開始對市場保守看待,一般人更應該冷靜下來,先看看解除低利率焦慮的6大解藥:


解藥1 回歸個人基本面
股市不好、定存利率扣掉通膨趨近於零、債券也沒有什麼升值空間。一下子,大家都對投資束手無策。理財專家此刻的共同建議,都是要大家回歸個人基本面。
 
「以前關心的都是外在環境,現在應該看看個人的真正需求,」群益投信執行副總經理陳忠慶說。停下來想想,到底現在存錢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子女教育還是退休?多久以後會需要這筆錢?假如是10年後才會用到的退休基金,現在擔心太多有什麼用?
 
陳忠慶認為,釐清基本需求,比較不會隨著外界的環境起伏,做出衝動的決定。


解藥2 彌補理財缺口
看清楚自己和家人的需求以後,應該首先將現存的理財缺口補起來,譬如,壽險和醫療險。退休後,最大的花費就是醫療支出,年輕時先規劃醫療險,至少這部分的支出可以控制。
 
「保險可以將風險鎖定,最壞的狀況下,還是有基本保障,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往前衝,」匯豐銀行副總裁黃三育說。
 
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也認為,景氣不好時,買保險最好。他不但買保險鎖住風險,也買保險理財。在利率6%的時候,買了終身壽險,20年的繳費期間,他5年內就先繳完。「不但保費比較便宜,還可以拿保單向保險公司質押,先把錢借出來,享受保險公司的高利率,」徐一鳴精打細算。


解藥3 保守到保本
過去,在財務顧問的眼裡,55歲通常是人生責任的最高點,在事業上達到頂峰,家庭的責任也最重。因此,通常建議的投資規劃都很保守。「但現在人愈活愈長,應該要從保守轉變到保本,」黃三育建議。
 
這2年,保本商品也是高所得客戶最歡迎的產品,一般單次投資金額都在2萬美元以上。保本商品基本的特色就是將固定收益的產品,譬如,定存或債券的孳息,拿去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達到「最小損失、最大獲利」的投資目的。
 
匯豐銀行上半年推出的3個月期保本商品,基本上都有4%的獲利,比定存高,加上以歐元為標的,還可以享受歐元上漲的匯率優勢。
 
渣打銀行即將推出的新台幣計價保本商品,更標榜獲利有機會達到27.99%,當然也有可能零獲利,但至少保本。
 
目前,市場上保本商品,通常投資期限都在2、3年之間,多半設計的目的,就是提供未來股市不看好的2、3年間,讓資金有一個安全去處。「因為,大家還是要投資,而這種商品就算出錯,還是在可以容忍的範圍內,」花旗投顧副總裁王進彰說。


解藥4 投資股市
雖然很多人過去兩年都在股市跌倒,但要寄望資產增值,還是要從股市站起來。眼前必須克服的心理障礙是,「還有沒有安隆那樣的地雷公司?還會不會更壞?」沒有人知道答案。
 
「的確,現在投資股市要有一點guts(膽子)。但是,要贏,總是得要走在全世界的前面,」黃三育逆向思考。
 
台大財金系邱顯比教授的建議,還是長期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分散投資股市。但是他提醒,未來股市的波動會比以前更劇烈,一次下跌,就可能吃掉過去累積的獲利。因此,要定時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適時獲利了結。不能像以前一樣抱著不動,因為未來的變動實在無法預測。


解藥5 專注本業
替許多不同金融機構做廣告的徐一鳴觀察,過去網路泡沫時代,本業和投資都大膽的人可能曾經大賺一筆。現在,則輪到「本業大膽、投資保守」的人出頭天。
 
因為這種人在本業上不斷創新,提出新主張,因此不斷進步、不斷超越。也因為他們專注本業,沒有時間投資,保守的投資行為,反而讓他們在過去兩年中,免於投資風險。未來專注本業的人,也應該還是最大的贏家。


解藥6 投資自己
在為退休的計劃精打細算、猛按算盤的同時,也應該要想想當下。有許多人反而覺得在這麼悲觀的氣氛中,應該對自己好一點。「不要一天到晚想退休,要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匯豐銀行公共關係副總裁張平穎認為,錢花掉才是自己的,存在銀行都不是你的。
 
張平穎覺得,既然沒有什麼投資標的,為什麼不把錢投資在自己身上,「台灣不是一直要做精緻服務業?但是沒有享受過精緻服務,怎麼有可能提供?」張平穎認為出國體會精緻服務的驚喜,反而可以帶回來在台灣複製。
 
另外一位40歲的金融界高級主管也在幾個月前,花了數十萬買了頂級萊卡相機的鏡頭,「我就是喜歡漂亮金屬和玻璃的質感。股市好的時候,勒緊褲帶存錢投資;不景氣,錢投資在哪裡都賠,不如犒賞自己。」
 
他也建議,現在是自有住宅換屋的好時機。2年多前,他向銀行貸3百萬,20年期8%的利率,每個月要付2萬3千元左右的房貸,但是現在只要付不到1萬8千元。「但是,絕對絕對不建議買房地產投資,」他認為,畢竟經濟前景還是不明朗。
 
面對未來,中產階級的退休計劃可能必須修正,但是生命總是會找到出路。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上午8:40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 Powered by Blogger